承上篇:
繼爐石戰記之後的TCG新星《Shadowverse 影之詩》(上)
5) 《爐石》的職業技能是主動技,《影之詩》則是被動技
《爐石》每回合都多了這個只花2費、不耗牌的行動可選擇,
讓玩家即使抽不到好牌也必定有事可做,
在手牌充裕時也豐富了戰術可能性,
既凸顯了職業特色、又為賽局增加一種要素,
可說是一石四鳥的妙舉!
不同的要素,能為賽局帶來更多的策略和感受
而《影之詩》除了和爐石一樣有各職業專屬的卡牌之外,
每個職業還有一種天生被動技
(或者說是該職業專屬牌當中,共通的某種獨有異能),
這同樣是凸顯了職業特色,但卻比爐石要更加有主題性。
為什麼呢?讓我們來看看──
例如影之詩的「女巫」職業被動技是「Spellboost(暫譯:法術充能)」,
只要施放法術,手牌中具有此異能的卡牌就會全部獲得強化,
所以女巫玩家會在牌組中搭配大量法術,
施法越多次就越強,非常爽快!
爐石也有一張傳說牌「尤格薩倫」具備類似的異能,
隨著玩家在遊戲中累積施放的法術越多,打出這張牌時作用就越強大。
其他職業被動技還有像是「我方英雄HP在一半以下時,卡牌會獲得強化」、
「我方手下死亡時會累積亡魂,出牌時會消耗亡魂來強化」等,
在各自的加成下,自然會形成不同的特色戰術,
例如故意使用會傷害自身英雄、或是死亡時會有好處的手下。
影之詩和爐石的組牌概念看似相近,
但《爐石》的異能幾乎都綁在卡牌上,
所以套牌的主題也必須抽到關鍵牌才能順利發揮。
像「尤格薩倫」、「神秘挑戰者」這種強大組合技的王牌,
在《爐石》的牌組裡只能放1~2張(牌組共30張),
抽牌順利就能完成強大組合技、
抽牌不順則可能卡了滿手破碎的組合技元件而輸掉,
這影響就有些過於極端(運氣)了。
不然就是要加速抽濾牌、或設計搜尋用的牌,
提高關鍵牌入手的機率,
但這種讓玩家操作牌庫的機制,也會降低TCG隨機抽牌的意義,
容易讓賽局過程變得制式化、組合技太過穩定,
所以也要謹慎設計。
而《影之詩》的同名卡不論稀有度,全都可以放3張(牌組共40張),
雖然3張全部沉在牌庫底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,
但至少機會高多了。
再者,由於大部分卡牌的組合式異能都和職業被動技相關,
因此不論抽到什麼都能搭成組合技,
反而因為隨機抽牌的緣故,讓每次決鬥使出的組合技都不同,
體驗更豐富。
就以女巫的職業被動技「Spellboost」來說,
牌組中最好多放兩類牌:
一類是充能用的法術,
另一類就是擁有「Spellboost」可以被充能的牌
(也有的牌同時可以充能和被充能)。
決鬥過程中就是不斷地放法術,
有抽牌的、有召喚手下的、有單體傷害的、也有群體掃場的,
總之只要靠法術撐過去,
手中的充能牌就會不斷成長,
然後再依局勢決定如何致勝。
例如這張4費卻只有1/1的手下,
經過多次法術充能後,很容易成長為7/7以上的超人力霸王。
這張手下充能後不會變大,但進場時能對一個敵方手下造成傷害,
而傷害量同樣能從1點充能到10幾點,
都足夠讓對方的大生物死兩次了。
10費叫7/7看起來頗不划算,
但只要經過多次充能,它最低能夠以0費的代價進場,
一次跳兩三隻下來,給對手的壓力絕對是超高校級的。
最後是這副牌組最華麗(可能也是最華而不實)的王牌,
遠超過正常法力上限的18點法力消耗!
和前一張同樣是每充能就-1點消耗,
施放後能夠讓我方多獲得一個回合。
可惜常常在它施放前就打爆對手、或被打爆了,
有大招卻沒機會秀,反而更讓人心癢癢想秀秀看,
也是TCG玩組合技的樂趣。
6) 《影之詩》的全職業通用卡牌當中,有手下、法術和護符,
而不像《爐石》只有手下,
不僅沒有通用法術,連通用武器也沒有。
我相信這不是世界觀辦不到,
而是《爐石》想要將職業「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事」給特色化。
比如法師通常是沒有武器可用的,
而戰士的武器則優秀到沒有不放的道理,
所以在對上這兩個職業時,
軟泥怪要先下、還是扣著等拆武器,
對於熟悉職業特色的玩家來說就會有不同判斷。
但這種特色區分,也容易帶來一些不可改變的職業相剋,
比如《爐石》早期的薩滿幾乎沒有回血能力,
所以只要對手都往薩滿臉上打,薩滿的戰術都還使不出來就快死了。
「在非洲,每1秒就有14個薩滿被殺害──請支持薩滿瞬發爐石法案。」
-愛因斯坦 沒有說過
因此後來改版時,有設計一些新卡牌來補強各職業的致命缺陷,
通常是用來對抗像是「快攻」這種,很直觀但又令人無解的戰術,
但也不能補強太多,否則反而是打壓了特定戰術的生存空間。
例如這張通用手下,就讓許多職業都能靠它補血撐到後期。
而薩滿瞬發爐石法案雖然還沒通過,但卻直接獲得了優秀的補血能力。
雖然改寫了《爐石》原本對此職業的定義,
但說真的,在《魔獸世界》當中哪個薩滿不會補血呢?
而且比起世界觀,遊戲體驗也是很重要的。
《影之詩》的做法則是,它在通用卡牌當中也提供這些類型的牌,
但強度全都稍遜於職業專屬牌,
因此玩家仍會優先選擇有特色的職業專屬牌,
但可以針對自己需求,去補強該職業的弱點,
例如掃場法術、單體殺牌、Buff等等;
只有一些非常特殊的牌,才會保留作為職業專屬特色。
這增加了牌組的彈性和排列組合豐富度(而不是幾乎全都放職業專屬牌),
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小用心。
其實我個人最喜歡的設計,是像早期的《遊戲王》那樣,
牌組當中可以放入任何一種牌,
當牌池內有數千張卡牌能選時,排列組合豐富到令人興奮,
永遠不確定對手下一張會有什麼牌,
也能夠將剛學到的新招立刻加入自己牌組。
《爐石》是用隨機性來呈現這一點,
但說真的,一款標榜「電競」的遊戲卻如此吃重運氣,
對於喜愛公平競技的玩家來說是很扣分的,
這讓它本質上還是偏向大眾娛樂。
這種設計雖然少了職業特色,
但玩家對於「某個職業/顏色太強勢或弱勢」的感覺也較不明顯,
因為已經無法用簡單的九個職業、或五種顏色去區分了,
而是可能同時有數百種牌組在競爭,
人人都對自己的牌組有自信、有愛,
而不是「現在薩滿很強,所以我若不針對它,就只好加入它」。
這麼設計也帶來了雙面刃,
就是每設計一張新牌時,
都必須考慮到它和原有的數千張卡牌互動,
會不會讓特定牌組或戰術變得過於強勢
(弱勢的就算了,上萬種牌組不可能統統照顧到)。
心思靈敏的玩家能夠從中發掘出強大的組合技,
這固然是TCG的醍醐味,
但萬一某些組合技過於強大,官方也必須快速做出反應,
例如弱化關鍵牌、或乾脆將它禁掉。
而《影之詩》擁有和《爐石》相近的優勢,
就在於IP(智慧財產權、或是品牌):
《魔法風雲會》有自己的小說、而且它是最早引領TCG潮流的始祖,本身就是IP;
《遊戲王》先從漫畫走紅,加上每年推出新動畫、電影、電玩、卡牌等交互宣傳;
《爐石戰記》則擁有《魔獸世界》的龐大世界觀;
全是自家遊戲,愛怎麼聯合宣傳都行,
還不用付貴鬆鬆的授權費給外人。
它們都基於自己經營許久的品牌來發展,
這大幅降低了玩家入門門檻──
即使不做任何說明,《爐石戰記》的玩家也認識、認同這些背景故事,
並且會將《爐石》中的職業和卡牌,
與以往在《魔獸世界》中的體驗與情感做結合,
這肯定不是一般遊戲靠新手教學、宣傳活動能辦到的。
一個從不玩TCG的玩家,可以為了《魔獸世界》而成為爐石的一員;
但一款沒有品牌支持的TCG,
就連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、讓玩家注意到都是難事。
※不是不可能,但辛苦得多。
所以不論是和現有IP做連結、
或者像《我滿懷青春的有病》系列一樣創造自有品牌,
IP都對長期發展很重要。
(順便幫這系列優秀的國人作品打個免費廣告,
《影之詩》的做法,
是創造一個新的世界觀與角色們(可能這樣比較好自由發揮),
而卡牌則直接繼承了《巴哈姆特之怒》的大量資源,
就好像《天龍八部》中的虛竹,
得了武林前輩的百年內力,瞬間躋身一流高手。
《影之詩》:聯合宣傳嗎?
沒問題,直接在遊戲中送你《巴哈姆特之怒》和《碧藍幻想》卡套喔!
(設計對白)
而在美術上,《影之詩》的先天優勢甚至比《爐石》還大!
因為《魔獸世界》給MMO使用的3D模組精細度畢竟還是太低,
直接做成卡牌圖案也可能會有風格不合的問題,
所以許多卡牌還是需要重新繪製的。
還好《爐石》還有個前身──實體卡牌《WoW TCG》,
所以還是有些卡圖可以繼承的,但也有不少是重繪的。
《WoW TCG》梅克絲娜
vs
《爐石戰記》梅克絲娜
想看更多《爐石》與《WoW TCG》共通的卡牌嗎?
延伸閱讀:
論一個暴雪粉絲的自我修養 篇一:爐石傳說前身之 WOWTCG 卡牌
而因為《巴哈姆特之怒》原本就是主打精美卡圖的收集型遊戲,
《影之詩》根本不需要重繪,不論在數量、品質上都綽綽有餘。
《巴哈姆特之怒》的玩家一定很熟悉的「地獄三頭犬」,
在《影之詩》之中屬於最稀有的「虹卡」,
想要取得可得費一番工夫(台幣)了。
一張卡圖,在兩款遊戲各賣一次!有沒有這麼好賺?
而更巧妙的是,《巴哈姆特之怒》的卡牌是可以養成進化的,
進化之後就會有更漂亮的卡面,這在養成卡牌遊戲中很常見。
慢著,「進化」?
是的,《影之詩》的「進化」機制,
正是和這一點做了很好的結合。
本來每張卡牌進化後都會翻面,等於每張手下都要畫兩面,
這麼費成本的事,有多少公司捨得做呀?
但是對《影之詩》來說,
原本《巴哈姆特之怒》的卡牌都有4種版本,
還有2種沒用呢!
另外,《影之詩》的英雄、卡牌也都有全語音
(還分為日/英版本,而且兩種版本都配得很好聽),
我去查了《巴哈姆特之怒》的資料,
發現大部分的卡牌似乎原本是沒有語音的,
所以這應該是《影之詩》特別找聲優來配的,
真是非常有誠意。
寫作「災難之樹」、讀作「The Morning Star」,
日本人好像很常幹這種事XD
還可以買《巴哈姆特之怒》的英雄造型+語音,
來替換掉男性職業原本的英雄。
對玩法沒有任何影響,但終於可以玩蘿莉而不用玩大叔了!
下次分享日期:2016年12月
下次分享主題:《Plants vs. Zombies:Heroes 植物大戰殭屍:英雄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